大魏女史悟空嚼糖

第405章 廷尉诏狱

说什么,怎么说?

诸王除了元勰,谁不敛财、结党营私?就这些奏章中的罪状,御史台每年不知道上奏几次,诸王早习惯了,甚至还彼此攀比。现在皇帝以“训诫”的说法让他们陈述罪过,谁知道是不是陷阱,他们辩解、认错轻了想必蒙混不过去,但诚心认罪更不行!

殿外,寒风卷着雪花降临地面,近侍侯刚的思绪随风雪飘浮,曾经得陛下信任的赵修、王遇、陈扫静、茹皓等人死的死、贬的贬,可见伴君如伴虎,一不小心就会从高处跌落,家破人亡。

侯刚望向远处的宦官秦松,对方得有半个月没进宫殿侍奉了吧,反观经常巴结尉窈的宦官杨范,一副气定神闲的样子,很明显,秦松被陛下厌弃了,估计等不了多久,连站在殿外侍奉的资格都失去。

侯刚再琢磨尉窈升为侍中,排挤走的竟是元晖,这是不是说明门下省要出一位真正的侍中之长了?

殿内突然有重物掷地的动静,继而传出听不太清的训斥声,今日值守的武卫将军元鸷冒雪而来,这位宗室大臣比任城王还壮硕,面容十分憨厚,给人一种信任感。

元鸷过来是送军报,他听到清徽堂中皇帝的怒声,什么都没问,立于侯刚身边等候。

“劳烦将军外移十步。”侯刚人如其名,非常刚直,他严守规矩朝元鸷做个“请”的手势。

元鸷沉默听从,视线扫向地面的霎那,凶残一闪而逝。

雪大起来时,五王的煎熬结束,陆续出来清徽堂,杨大眼把军报拿进殿内,元鸷白等了,没得到进殿拜谒的机会。

皇帝阅完军报,批完着急处理的政务后,尉窈正好把刚才的君臣应对,以及如何惩治五王的策略写好。

皇帝把纸张放于案上,没着急看,示意尉窈一人随他到外面赏雪景。

白雪覆盖天地,上下茫茫。

元恪:“门下省诸事不能放,也要尽快熟悉刑律,多阅往年案例。”

尉窈:“是。陛下放心,臣每天都在学。”

“元愉不成器,实在让朕失望。”

刚才元愉非但把所有过错都推给王府属官,还恳求放归妾室杨连萝,元恪怎能不气!他希望几个弟弟助他抗衡元勰等叔辈宗王,可恨除了清河王还算争气,其余不是只知享乐的纨绔就是年纪太小。

皇帝都讲出忧心事了,尉窈岂能装聋作哑,她说道:“愉王年纪尚轻,就如这场风雪里的树,受风向不断摇晃,只要助他清除贪婪的府官,请真正的儒师教导,必能快速茁壮,抵御寒风。”

谁都愿听好话,皇帝也不例外。元恪进一步问:“元愉不满皇后以笞刑惩罚杨氏,此事你怎么看?”

尉窈明白,皇帝的意思是该不该再相信元愉一次,把杨连萝放回京兆王府,由元愉把杨氏送到外地生活。可是这样做,有可能纵容元愉更放肆,同时有损皇后威严。

尉窈略作思考,先说:“皇后的做法没错。愉王宠妾虽说失了规矩,总比无情无义好,臣认为愉王想把妾室接出后宫,由他安排送走也没错。”

皇帝才蹙眉,她继续说下去:“臣有个主意,陛下把愉王的恳求转告皇后,仍由皇后发落杨连萝,陛下转告时,可提醒皇后,孝文帝曾对妻妾礼节有诏令论述,想必能启发皇后,既对杨连萝不改惩治,又转移愉王的埋怨。”

孝文帝那段诏令的内容,是讲妻与妾的礼节与君臣之礼的道理相通,无论妾不敬主母或者妾的子女不敬主母,都属于败坏朝纲,如有违反者,可交由大宗正寺处理。

这番话里,元恪想起此诏令了,眉头舒展,脸上终于有了笑模样。

可是改尉窈蹙眉了,她语气变化,又道:“若皇后仍想亲自惩罚杨连萝,或者杨氏去了大宗正寺后,愉王仍迁怒皇后,甚至对陛下生怨,那陛下该庆幸,用这么一桩小事就试探出元愉忠不忠心,比忽略这棵树歪着茁壮根深要好。”

元恪心想,惩治杨氏是多么小的事啊,皇后不会自揽麻烦的,然而人与人的见识不一样,过了两天,杨连萝非但没被放归,还丢了性命。

此事偏离皇帝意愿的第一步,是皇后让女侍中高月恩打探到元愉被训诫时,门下省的官员只有尉窈留在清徽堂。

皇后知道了,她的妹妹京兆王妃每天都进宫,于是也知道了。

于宝妃这回猜准了:“好端端的为什么要把杨氏那贱人交由宗正处治?一定又是尉窈出的糟主意!我就知道她不怀好意,阿姊要是这么做,旁人能不议论么?”

皇后也很生气!

“她是外朝官,不愿为我所用,我理解,她真不该把手往我中宫伸!开此先例,难道往后违反妻妾之礼的罪妇,我都不能惩治了么?”

于宝妃恨道:“是啊,大宗正寺不是主管宗室名籍么?尉窈此举分明是试探,想削弱皇后之权!阿姊,你不能上她的当!阿姊……”

她面冷声冷,再次提醒:“你不觉得陛下过于信任尉窈么?这是正常的君臣关系么?”

皇后沉默,她还有宦官秦松送来的消息,陛下逐走五王后,独叫尉窈一起赏雪景,说了许久的话。

“我之前,不觉得。”

于宝妃听皇后这样讲,心里一咯噔,立即说:“阿姊,这次听我的吧,加重惩罚杨氏!尉窈不是聪明么?她一定能感受到,今回重打杨氏,实则打她尉窈!”

就这样,杨连萝不仅被荆条抽打,还打在脸上毁了容貌,头发也剃光了,而后被押往内寺的一间尼房抄写佛经。

杨连萝可不是心怀大志的杨奥妃,当晚就不堪打击撞墙自尽。

尉窈得知消息时正在诏狱,知晓此事的方式,竟是长秋寺把看守杨连萝的几名内事官送来诏狱,由廷尉署审理此案。

廷尉卿崔振心里有数,斟酌着问尉窈:“此事涉及宗王家务,需不需要请京兆王、大宗正寺的属官旁听?”

尉窈:“下官认为不用。陛下命我尽快学习审案,此案子不大,不如交给下官吧。”

这几名女官、宦官是送来顶罪,给京兆王消气的,这种沾血的脏差事,尉窈不做也得做。

她唯一能发的善心,是让这几名宫人别做糊涂鬼。

很快,求饶声、挣扎的尖叫于诏狱回响,尉窈提着盏灯笼行走于昏暗曲折的通道,廷尉诏狱这条路,她才开始,灯笼里的火苗,仿佛仅能守住的一点慈悲。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