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路与脚步诗情画意的太姬

第190章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昨天中午去单位里一个办公室串门,我刚进门,另一位同事兴冲冲的跑进来给办公室里面的人分享她自己刚买了哪些书。

这位同事说:“我刚买了一批书,有小说,有文艺题材的书,还有哲学方面的书,这些书刚刚买来,我还没有拆封,满满的一大包,我现在感到很兴奋。”看到她兴奋的样子,好似那些书她全看完了一样。

然后她和办公室里的人开始聊了起来,聊平时都喜欢读哪一类型的书。

进单位之前可能什么样的文化水平都有,单看文凭吧,最高学历有研究生,最低的学历也要算高中了吧(类似接班后上班的那种),但是进单位时间久了,大家的文化水平都经过不同的拉高扯低,现在的文化水平都差不多了。

同事们聊起读的最多的书仍然是小说类,然后一些诗歌题、散文题材的书都不太懂,还有更高等次哲学类的书籍,根本就看不懂,都是用这类书来催眠的。

听着同事之间的聊天,我感觉挺有意思的,虽然有两个近乎半老年痴呆的人,说起刚读完的一本书,竟然连书名都想不起来,但是整体氛围还是挺好的,也看得出来,这群人就这么大的出息了,看书的境界也就这么高了。

我现在明白为什么有的办公室就是有人气,就是招人去。同事们动辄就喜欢去那儿聊聊天,说说话,可能跟这个办公室里面的风气比较正有关吧。

2

单位里还有两个男同事,同一时间进这个单位,刚进单位的时候在同一间办公室做同样的工作,后来因为岗位的调整,现在每个人都负责不同的部门工作。

但是这两个男同事仍然是“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只要在单位的时间,除了工作时间以外,两个人仍是经常待在一起。

他们在一起聊聊天,在一起走走路,在一起互相嘲笑一番对方,还有他们有共同的爱好,那就是运动。

这两个人都是我们单位的运动健将,主要是指的跑步这方面,单位里前两次举行运动会的时候,他们分别各拿了一个1000米跑步的第一名。

除了共同的爱好之外,他们对国学也都有不同的研究。

今天中午听其中一位男同事在那儿背诵老子的《道德经》,我说出哪一章,他立马叽里呱啦的把这一章的内容背出来。

《道德经》有多晦涩啊,凡是读过的人都知道,但是听着他背诵《道德经》,那熟练程度绝对不是读过一遍两遍就可以达到的。

我跟他聊起来,我说除了《道德经》,偶尔我也看看《论语》,然后他又开始叽里呱啦的背诵《论语》,除了论语之外,他对《大学》还有其他的几本国学书也都信手拈来。

通过他一个人我就可以窥见他最好的朋友也是这样的文化程度,也是有同样的爱好,在单位里能找到这样一个朋友,真好。

3

还有我们关于投资的一个群,这一个群里的人数基本上都固定下来,有100多个人,每个月先生都会建一个同样的群,然后在新的群里面见到的基本上仍是这些面孔,可以说是师出同门了吧。

对于群里的这些朋友们,虽然都没有见过面,但是每个月都待在同一个群里面,一年多的时间了,感觉对这些群友们好像都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哪个群友很健谈、哪个群友爱显摆、哪个群友技术水平高、哪个群友嘴碎话比较多,或者看看哪些人来了又走了,看的时间长了对这些人都了解了,虽然不在身边,觉得跟在身边一个样。

4

以上这就是我身边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例子。老祖宗的话就是有很强的哲理性,总结到位,精准分析人性。

”人以群分“,你接触什么样的人,喜欢跟哪些人接触,你自己就是这群人中的一个,还是擦亮眼睛,看清自己需要结交什么样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