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路与脚步诗情画意的太姬

第90章现在的农村现象

这几天频繁跟农村的人和事接触,也去了周围农村几次,总的感觉,现在的农村有点萧条。

感触最深的,就是村里的人太少了。

周末,大白天的,不是农忙时节,天气晴朗,应该是村里人的户外时间了吧?

除了偶尔能看到一两个老年人在晒太阳以外,连一个孩童都没有。不止一个村子是这样,连续几个村子都是这样。

除了七十岁左右的老年人,甚至四十多岁的中年人都很少见。如果看见中青年人,那肯定门口停着一辆车,全是从市里县里居住,回老家有事的人,像我们一样。

人少,没有人气,村子里就显得很沉闷。沉闷的村庄,沉闷的季节,沉闷的氛围。

可能我们去农村去得不是那么凑巧,如果农忙时节,应该有机械的声音,有一些忙着秋收的人们在穿梭吧。

2

遇到一位村里小学的老师,她聊起来现在的村小现状。

没说多少话,只是说明年她们的学校要合并到另一所小学了,因为学生太少了,单独开设一所学校太浪费了。

我小时候上学的那个乡镇,整整一个乡镇呀,有三四十个村庄组成,现在那个乡镇连一所中学都没有了,因为学生太少,前两年被合并到相邻的镇政府驻地中学去了。

现在,一个乡镇,马上面临只有一个小学的窘境了。

这是一个不算太偏僻的乡镇,如果那些偏远的乡镇,小学中学会是什么情况呢?

那些小孩子们,在该上小学的年龄,每天需要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奔波很长时间。只要有点经济基础的人们,大都带着孩子去县城、市里住学区房享学区便利了。

不知道现在有的县区镇街,还一个劲的要求盖教学楼都是怎么想的。

对,现在的小学生比较多,但是仅限于城市和一些县城,乡镇里的孩子是越来越少的。乡镇里的孩子最终的归宿,基本都是就近的县城或城市了。

关于城市和县城的学生上学,不得不吐槽一下。现在的小学生比较多,可以用闲置的初中教学楼呀,等这一批小学生上初中了,会有大片的小学教学楼空闲,那个时候初中生是不是可以借用呢?同一批学生再上高中了也是一样的道理。

响应二胎政策放开的家长们,家里的老二现在正是上小学的高峰期,再看看现在的幼儿园们,关停潮持续一段时间了,只会愈演愈烈。幼儿园关停的关停,减少班级的减少班级,以后的生源一再减少,现在建成的教学楼,利用价值又何从谈起呢?

更何况,现在的zf缺钱,建的每一栋楼只是增加一项负债而已,同时增加了一家垫资搞建设的公司。

3

在村里,人少显得路宽。本来我真的是这么以为的,后来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

村子里的路是真的宽了,条条巷子里都铺上水泥路面,主街道两侧都隔离出一个个的小花池,用瓷砖做出各种造型。

听妈妈说老家村前一条很少有人走的路,也铺上了水泥路面,路面有五米宽呢,比原来三米宽的路要阔很多。

这几年一直提的乡村振兴,本意是很好的,只是现在的农村稍微有了些变化。

村里的青壮年们要么外出打工,要么直接定居城市,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有空巢家庭,对于一个村子来说就是空巢村庄了。

村子里大部分居民都是老人,本来硬化了路面挺好的,天气不好的时候老年人走路更加方便。但是门前的那点空地,老人种点小菜就够自己吃了,不会想着去栽花移草,精神追求还没到这种程度。

现在搞乡村振兴,搞什么观摩,门前的那点小地方不让种菜,必须种花,影响老年人的生活了。本来腿脚不方便的人群,再跑到远处整点小菜园?不现实,所以这点不实用。

每个村子都会有一两个小广场,广场上有健身器材,本意挺好的,让村里人跳跳广场舞在器材上活动一下身体。现实是健身器材基本没人使用,广场上全部用来晾晒粮食,基本没发挥什么用途。

路宽了,休闲设备上了,啥都有了,却没有人去使用,算是一个冷笑话吧?

4

还有农村的土地。

能在农村里种地的人群,最小的年龄也在五十岁左右了。但凡外出的人们都不在乎地里的那点收成,几百元一亩地,把土地承包给其他人。

如果流转到一个大户手里还好,机械化操作,算上国家的各项补贴,还有能点收入;如果流转到小户手里,几亩地赚的钱很少,供自己吃喝略有盈余吧。

所以农村种地的积极性极低,如果再不发展农场模式,再不集约经营,以后农村土地就没有人耕种了。

现在能看到有大片粮食种植的地方,大都是流转到大户手里的土地,以后的趋势可能就在这些方面吧。

部分土地因为没有耕种,村里人都栽上了树,时间长了耕地红线不知道会是什么情况。还好,这几天回家,看到一大片被砍伐的树木,一台挖掘机正在挖树根,说是退林还耕呢,这样的景象在很多地方都有。

5

因为自己是农村人出身,对农村的关注还是比较多的。想想小时候的农村,家家户户每到做饭的时间都是炊烟袅袅,吃饭前每家妈妈喊自己孩子吃饭时此起彼伏的声音,那个时候的农村,才有农村的味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