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新政推行
宣帝笑着点点头:“嗯,如此甚好。”
陆真这才让许光打开匣子,将其中的银票拿了出来。
“陇右府今年的税收是三十万两,税粮收了一百二十万斤,按照原本的分成,税银五五分,税粮上交八成,这里便是十五万两银子,税粮折算成银子四万八千两,都在这了。”
陆真将银票放回匣子里,双手交给内侍,内侍将其放在了宣帝的面前,宣帝却笑不出来。
朝中的问题不是靠吸食新政的利益就能解决的,这些问题看似零散,实则是六部衙门职能落实不到位所导致的,更深的问题是人浮于事、阳奉阴违、不听指挥。
简单的解决办法如加开恩科、罢免部分官员等只能缓解这个问题,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官僚制度,从选拔、任命、晋升、奖惩等一系列的规则到底在导向什么。
科举制度历经几百年,已经发展到从启蒙门槛那里就将穷人筛选出去。
识字普及不高,穷人的孩子接触知识的机会少之又少,想有出息的都去拜师学艺,给师傅打工,师傅又给富人打工,等自己学得差不多了就能招收学徒……
贫富差距不仅限制了向上跃升的可能性,还将社会逐渐分割成对立的两端,底层的暴动在所难免。
宣帝垂眸放下银票,真诚地看着陆真问道:“陆卿,若是幽州、并州、豫州都推行新政,这些钱够吗?该如何推行?”
“去年豫州有旱灾,并州又有北边防线需要镇守,若是推行新政,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辖内稳定问题,从府到县将政策贯彻下去,户改和田改的具体落地不分先后,只看当地实际情况。对于新政,臣唯有一言:落到实处。”
久在长安为官的细细琢磨这四个字,而那些从地方挣扎留在长安的则是五味杂陈,地方官员有多难做他们已经领教过一回了,落到实处这四个字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难就难在确保政策落到实处。
陆真看着殿内众人的反应,没有再细说,朝陛下拱了拱手说道:“自臣在永新推行新政起,许光便一直担任总账,在陇右实行新政之时,也是许光为臣所谋,税务司更是其一手培养起来,臣建议税改可以慢田改一步,但其中的准备要先动起来。”
宣帝看着台下的许光,第一次见面此人还紧张兮兮地坐在陆真边上担心陆真被欺负,如今看起来沉稳了不少,陆真推荐他,难不成是想让他来统领税改一事?
她一时把握不准,只好说道:“早就听闻许先生之名,还请许先生解惑,要推行税改得先解决什么问题?”
许光恭敬地回答道:“回陛下,是发展。”
这个论点还是第一次听到,以往商税收得很重,依靠对商人社会地位的压迫和收割来补充户部税收的不足,从来没有听到因为发展而难以推行商税的。
“无论是要将税收类目重新划分还是要将税率做调整,都是对物品的生产、运输、售卖这三个环节来进行征税。
例如布行,其经营的方式多为自产自销,由于棉花、麻绳等多数从农户手里直接购买,加征税项就会加在农户头上,设置得不合理,故而要将税加在布匹售卖的环节上;若经济发展不足,布匹卖不出去,即便征收重税也只是杀鸡取卵,反之百姓买得起布匹,布商交税后继续投入生产,此时税收才能形成良性发展。”
这个论点与以往重农抑商的做法有巨大的差异,殿内众人议论纷纷,什么社会发展经济发展都太虚了,他们明显感觉到的是,自己的尊贵地位受到了冲击。
若是人们能够通过经商改变生活,还会一股脑地尊崇读书人的地位吗?
若种地的、经商的、读书的社会地位都差不多,他们又怎么体现自己的优越感?
敏锐如郭长治自然也想到了这些,他盯着陆真片刻又看向许光,直接问道:“此言差矣!商人自古重利,为了一点利益便能出卖亲朋好友甚至国家,如何能将其地位拔高?”宣帝眼神清明了几分,许光垂首不言,陆真站出来回应道:“郭尚书所言乃人性,人性与所在的行业职业没有任何关系,哪怕是殿内诸位也不敢说自己在官位上不曾有过一丝私心吧?”
“社会要发展,意味着要从教育、基础建设、物资丰富程度、经济发展程度等着手,要靠殿内诸位想办法,大庆上下臣民一同努力方能做成,但若步步谈禁锢、句句不离身份地位,再往后百年千年,不过是循环往复,不值一提。”
殿内陷入了可怕的沉寂,哪怕众臣嘴上如何否认,可陆真已经将时代的巨幕揭开露出未来的一角,摆在面前的选项少之又少,是狠下心来探索陆真所说的新道路,还是闭着眼睛享受当下的余晖让后人再来抉择。
这个决心对于宣帝而言同样难下,可她深知,王朝百年衰,江山千年移。若势必要消亡,为何不敢改革?
“陆卿说的不无道理,社会不发展,百姓吃不上饭、穿不上衣、读不起书、改不了命,那就只能站起来反抗。历史上的王朝覆灭也许没得选,可眼下有另一个可能性,为何不敢一试?”
杨长明站出来缓缓说道:“臣虽年迈,亦愿追随陛下!”
李芳瞪了一眼杨长明,咬了咬后槽牙,连忙站出来表态:“臣愿一试,为君分忧!”
剩下几个尚书都纷纷站出来表态,余下群臣见状哪还能说反对的话,宣帝见状心中大慰。
大朝会后,宣帝初步敲定了新政从北边向南边落地延伸的方式,三年完成落地。
同时还有超级水稻配合,在北边水稻种植区保证农户的粮食收入,将土地、人口进行摸底,锻炼地方官员实干的能力,为下一步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