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皇室后裔
谢长生推测贺承志应是不知胡三私底下的小动作。
退一步说,就算那太监是大乾的人,贺承志知晓的话,还会跟自己混么?
直接跟皇宫里的太监接头,岂不是抱上了更粗的皇权大腿?
且贺承志也不会信自己早前那番,皇帝要谢家不死的明示。
若不是大乾的太监,胡三就是通敌。
贺承志若是胡三同伙,那他更有理由出手让谢家人全死。
以上都与贺承志所作所为相悖。
所以,谢长生才决定同贺承志挑明此事。
但谢长生万万没想到,贺承志竟然误会了他的意思!
贺承志瞧见谢长生的表情变得一言难尽,脑子瞬间就从旁门左道回到了正途上。
“是哪个没良心的?竟攀上宫里的人还在我眼前当手下?难道是别人的眼线?”
贺承志收起了脸上的笑,思索谁会背叛了他。
皇宫里的太监,虽然被世人嘲笑,但能有本事经常进出皇宫同外界男子相交,一般都是宫里哪位贵人的红人。
别看这些人在主子面前低头哈腰奴才样,可到了皇宫之外,谁敢得罪?
就连朝臣都不敢当面得罪宦官呢!
所以,在小小的衙差眼中,能认识宫里的太监可是了不得的人脉。
胡三藏的深,安乐生那般高手都不曾察觉异常,贺承志更是容易灯下黑。
于是,谢长生也不绕弯子,冷脸道,
“有人在书铺瞧见胡三与一伪装成太监的男子接头!此人若是来自京城倒也无妨,但对方身份有异,很可能是邻国皇宫之人!”
谢长生先抛出一个猜测,毕竟瘦弱男子的身份,要等小黑归来才可确认。
贺承志听完,没了半分笑意,脸沉得厉害。
他早就认定谢长生暗中有自己人手的事实,因此听完并没起疑。
更关键的是,自己还专门叮嘱胡三,要他留下保护谢家女眷!
结果胡三还外出了?
不管是什么原因,胡三的确是背着自己在搞小动作!
换成别人,贺承志可能还会迟疑,但对方是胡三,他则坚定的说,
“我猜应是巴兰国皇宫里的太监。”
谢长生挑眉,让他继续。
贺承志解释,
“胡三原本家贫,跟我混之后赚了些银两,娶了个好看的婆娘是番邦卖过来的。他那婆娘会讲巴兰话,说是巴兰国皇室的后裔。当时我们以为他在吹嘘根本不信,但眼下想来应是真的。”
“而且,胡三无论在京中还是在外当差,大部分时间都同我在一处,他没机会认识大乾皇宫里的人。”
“反倒是巴兰国那边,若是通过他的婆娘与其联系,则不易被人察觉。”
谢长生拧眉,
“巴兰皇室的后裔,怎可能会被发卖?”
“胡三当时说,是她婆娘家倒霉,被皇族亲戚牵连获罪,因此她们那一支全部驱逐出巴兰国。离开巴兰没多久,就被人打晕了。再次醒来,她就被关在番邦人手上发卖,其他家人也不知道去了何处。”
贺承志说完,推测道,
“如今看来,胡三婆娘应该是说谎了。”
对方把自己说成一个无家可归、没有任何亲眷的人,还是个漂亮的女子。
这样的媳妇,胡三欢喜,胡三老娘也觉得安生。
“但我不相信胡三会为了一个女子就投敌叛国!”
贺承志咬牙切齿。
虽然他不是什么好人,但到底也是亲近的兄弟,对方若是瞒着他赚钱也就罢了,怎能勾结敌国呢?!
这特么是会诛九族的大罪!
胡三是活腻了吗?!
而且胡三又不是痴情的人,在外头花天酒地什么都做,不可能被自家婆娘灌了迷魂汤!
谢长生看了看贺承志,
“我既然告诉你,就是相信你。此事也不怕打草惊蛇,之后不让胡三离开流放的队伍,他也就没机会向外传递消息。但个中内情,你需尽快查明告知于我。”
到底是贺承志手底下的人,他对胡三最了解。
是推心置腹,还是审问逼迫,过程如何谢长生不管,他只要真相。
当然,趁机也可见贺承志此人底线在何处。
一面是亲如手足的兄弟,一面是忠君爱国的职责,他会如
何做?
贺承志感激道,
“多谢二公子!”
他知道这事办不好,自己恐怕也没法追随谢长生了。
胡三啊胡三,你可真是!
贺承志心中郁闷,决定把胡三的脑袋敲敲,问问他到底在想什么。
两人说完正事,便将地上的箱子快速搬上马车。
只是在回去前,谢长生忽然想到什么,便问道,
“他们成亲多久了?”
贺承志立刻反应过来,是胡三和他婆娘,毫不犹豫的答,
“三年有余。”
“三年?对方若是故意隐藏身份嫁进大乾,为什么要嫁给胡三一个小小衙差呢?”
谢长生觉得对方如果真的有心而来,不可能只为三年后的谢家流放。
贺承志的心也突突了几下,若是胡三已经做下许多不可饶恕之事,怕是难以回头了……
“此事,我会尽快查清楚!”
谢长生颔首,能提醒的他都提醒到位了,希望贺承志从胡三这边得到更多有价值的消息。
两人回到流放的队伍。
谢长生赶马车,贺承志推着木板车。
犯人没有犯人的自觉,衙差没有衙差的威风。
只是,流放的队伍众人瞧见也不稀奇。
毕竟昨夜之后,不知道为什么,不止贺承志,其他衙差也全都对谢家人点头哈腰的,不敢得罪。
难道是那群黑衣人死之前透露了什么不为人知的内情?
会不会谢家人的罪名即将被洗刷,他们要恢复原来护国公府的身份和地位?
因此衙差们都舔着脸找机会巴结谢家人?
不明内情的犯人能猜到的只有这些,所以也跟着对谢家上下敬重起来。
眼见谢家又添了辆马车,还有车里车外添置的东西都让人眼红,这真是要翻身的节奏啊!
集体外出采买的犯人都已经归来。
众人买的东西差不多,袋子里装着米粮,背上有陶锅,手里还拎着厚实的布料。
成衣太贵,犯人们有钱也舍不得花,因此自己动手做衣服是最佳选择。
但是,胡三和姜月瑶一行人,尚未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