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4章 常森:废江都郡王必须死

常森语气沉着地说道。

“解大人与朝中各衙门官员们,每日都在思考如何使大明治理得更加完善,让百姓过上温饱生活。我们这些武人才疏学浅,所关心的是大明长治久安跟和谐稳定。”

“这番话可能让解大人觉得有些好笑。我等家族虽是伴随着大明建立,获得无上荣耀。但实际上,这一切荣耀都是紧紧绑定于皇恩之上的,整个家族命运也都同皇家命运息息相关。”

“贤明君主不易遇,前元统治下的大混乱后,皇上起家,我们也跟着效劳至今。眼下天下安定,五谷丰登,朝廷中有许多德高望重之人辅佐,皇上堪称万世一遇的圣君,太子亦有贤君风范。”

“近几年,太孙逐渐成熟起来。这样的局面,我们当然是心满意足的。可偏偏这时却有人图谋造反作乱,破坏现有的和平。”

“一旦朝局不稳,连累到像我们这般功勋人家时,即使不说会引起全面动乱吧,至少我们的荣耀与地位,将受到严重威胁。”

文官追求政通人和,功臣宿将同样希望国泰民安。

没有人愿意看到大明陷入动荡之中。

顶多就是期盼大明能够持续向外拓展疆域,以便让他们继续建功立业而已。

这时,汤醴轻声咳了几声。

尽管没有人明说,但实际上他们这群太孙党中,汤家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

汤醴神色严峻、眼中透出一丝冷冽光芒。

“因此,我们非找到朱允炆不可,在太孙知道这件事情之前,就要将其定性为叛逆罪犯处理掉,斩草除根才能免去未来祸患。”

常家不能失败,徐家也是如此。

汤氏同样。

解缙闻言微微皱眉,显得有些惊讶甚至惶恐。

郑明旭也赶紧低头,不敢正视眼前状况。

毕竟那个人虽说已被贬斥许久,但仍属皇家成员。

怎么可以随意谈论呢?

真是想赶快离开这是非之地啊。

汤醴却接着补充道。

“根据从中都得到的情报来看,太孙一到凤阳便立刻实施了封闭全城,并对白莲教会进行打击行动。第二天早上,朱允炆便携妻私自离城,并且自此失去踪影,他怎敢如此大胆行动?”

“单枪匹马逃跑?很可能他是骗过了太孙等人的眼睛,在得知所有反对势力,已经被消灭殆尽的情况下,才选择趁机潜行离开。”

面对这样的情形,解缙略显犹豫。

“废江都郡王到底为何消失不见,此事尚待进一步查证。”

但正当汤醴准备反驳时,却被常森及时制止。

他脸上挂着轻微的笑容。

“其实那位废郡王是因为什么原因失踪都无所谓。只要他仍然活在这个世上且身居其位,就注定要引发一系列麻烦事件,这可不是普通的地方骚乱,或新政推进遇到阻碍能够相提并论的。”

“倘若让他被某些别有用心者,利用起来搞事情的话,把这次发生在河岸边的重大事故联系在一起,指责朝廷腐败无能的话。届时就算朝廷朝廷内部清清楚楚,可民间舆论恐怕就不会那么友善了。”

“修建拦水工程跟引洪渠需要耗费大量资源,此役又造成了不小的人员伤亡损失。若再加上外界各种流言蜚语的影响,便会让更多人认为,这是因为太孙贪污受贿或私心所致。”

“更有甚者还会重新提及,关于洪武24年发生的那件丑闻……这样一来,不仅会对太孙不利,甚至连带皇上跟太子都会受到质疑。最终结果便是大明皇室声名狼藉,沦为另一个唐朝。”

洪武24年的变故,究竟是怎样的?

原本没有人问津的皇孙,似乎一夜之间开了窍,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让人大开眼界。

接下来,宫廷内部起了波澜。

即便这风波被重重遮掩,

众人真的不明白那是一次宫廷政变吗?

而前唐时期的那些故事是怎么说的呢?

皇族冷酷无情,兄弟反目成仇。

解缙眉头紧锁,默不作声,似乎正面临一个重要抉择。

常森冷笑了一声,目光转向了低着头的郑明旭。

“郑知府。”

听到喊自己的名字,郑明旭身子微微一抖,满是疑惑地抬起头来望着常森。

“常……常统率有什么指教?”

常森的表情变得温和一些。

“如果那些反贼真的采取行动,在地方乃至朝廷制造混乱的话,那时候会出现反

对新政策的奏章吗?”

郑明旭眨巴了一下眼睛,茫然地颔了颔首。

“大概……应该会出现吧……”

接着,常森又敲了几下桌子追问。

“如此情况下,会不会有直接针对太孙的弹劾文书呢?”

“额……”

犹豫了片刻后,望了解先生一眼,他最终还是低声承认。

“应该是会存在的。”

常森的眼神变得更加阴沉。

“如此看来,非除掉朱允炆不可。”

……

哒哒哒。

奉天殿,

朱元璋今天,显得与以往完全不同。

朱元璋戴着乌纱翼冠,穿着明黄色龙袍。

在多层台阶下方,站立着锦衣卫指挥使蒋瓛。

极其恭敬地跪拜在地。

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一炷香,但朱元璋尚未开口说话。

心中充满疑问的蒋瓛推测着。

皇上是否正在权衡接下来要处决多少人呢?

终于,熟悉的声音响起。

“蒋瓛啊,幕府山上的人聚集完毕了吗?”

“启禀皇上,今日参加幕府山集会者已经到齐了。”

蒋瓛简短回复过后,四周再次恢复寂静。

御桌之后,朱元璋将右手缓缓放到了桌上奏报上。

封蜡已经被取下。

朱元璋嘴角勾起一丝笑意,对着仍跪在地上的蒋瓛道。

“各家的人都去了么?解缙有没有领他的学生们,创作出佳篇呢?”

“回皇上,只有魏国公未能到场,其他功勋子嗣均已出席。”

蒋瓛毫不拖泥带水地继续报告。

“解阁老与门生们,确实以攀登为主题,各自写下了诗献礼。”

朱元璋眼神平和,让人无从猜测他心中所想。

“内阁似乎冷清了许多。”

蒋瓛垂首而立,内心却在揣测不断。

内阁成员的数量又要扩充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