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4章 一杯茶,抓一人
可没等这念头扎根,他就被旁边伸出的手拽住,踉踉跄跄地被拉到一堆瓦砾后面避难。
此人便是彭英耀。
“别慌,楼房没朝我们这边倒。”
眼前虽然被烟雾笼罩,但彭英耀的声音清晰传来。
马翰紧攥拳头:“今夜这一劫,怕是难以收场了……”
烟雾中,是一阵长久的沉默。
好一会儿,彭英耀的话语再次穿透迷雾,落入马翰耳中。
“无妨,就是一死而已。”
这话,透着一股认命的意味。
烟雾重归寂静,马翰也沉默了。
耳边尽是慌乱人群的嘶吼和叫喊,偶尔还夹杂着兵器出鞘的冷冽之声。
在这混乱中,马翰隐隐听见了几声痛吟跟惨叫。
漫长的等待后。
夜风徐徐吹散了开封府衙的烟雾,视野逐渐恢复。
人们的眼睛慢慢适应过来。
朱允熥微眯着眼,看着全身挡在自己面前颤抖不止的朱高炽跟几个事先布置在身旁,此刻同样用后背护他周全的锦衣卫士兵。
朱允熥嘴角上扬,轻拍朱高炽胳膊:“我计算过,楼不可能倒我们这边。”
朱高炽用力推开朱允熥,抖落身上的尘土,脸色铁青,眼中血丝满布,愤然地盯着朱允熥。
“家里三人在这儿,谁出事都行,就你不行。”
朱允熥眼神闪烁,注意到朱高炽肩头衣服被火星烧出的破洞。
他摆了摆手:“笨。”
朱高炽拧了拧眉,转而望向那些原本跪满了河南道及开封府官员的地方。
倒塌的围墙内外,锦衣卫早有戒备,守护严密。
此时,几具尸体静静地躺在地上,鲜血与烟尘混杂,染红了地面,与碎石残砖交织在一起。
朱允熥随之望去。
官员们早已失去往日威严,个个狼狈不堪地挤在一起。
若非锦衣卫在烟雾中拦截,他们或许早就四散逃命了。
朱允熥逐一扫视,最终在角落发现了仅变换位置,依旧跪地不起的马翰跟彭英耀。
他的眼神渐冷,缓缓走向同样蒙尘,却仍摆放着茶水的案几前。
朱允熥轻哼了一声,带着几分遗憾道。
“真是浪费了这一桌好茶。”
他的话语,犹如清早钟鸣,让沉浸在恐慌中的河南道官员们猛然惊醒。
马翰与彭英耀互相搀扶着,颤颤巍巍站起来,蹒跚到桌前,再次跪倒在地。
马翰满面愁容,“此地危险,臣恳请太孙移驾他处。”
彭英耀随声道:“但愿太孙能珍视自身安全,远离险境。”
二人的跪地恳求如同导火索,
那些惊慌失措的官员们恍然大悟,一个个弯腰上前,跪地齐声请求。
朱允熥望着眼前密密麻麻的河南道官员,轻轻叹了口气。
“楼已倾覆,河南道又能独自支撑多久呢?”
马翰跟彭英耀心头一紧。
朱允熥莫非打算在此时此景,不顾一切撕破脸面?
然而,那楼确实如他所说,轰然倒塌了。
储学海遗留之物,或许早已消失在这漫漫长夜,融入了云雾之中。
马翰冥思苦想后,只能再次以额触地,请求道:“请太孙移驾他所。”
朱允熥眉头紧锁:“马翰,你们非要顽固抵抗吗?”
马翰尚在沉吟,彭英耀却抬头直视朱允熥:“太孙,臣等不解太孙此言深意。”
“楼已倒。”朱允熥再次强调这一点。
五叔的话不无道理,内乱起则外敌必侵。
河南道位居中原心脏地带,动一发而牵全身。
河南道一旦动荡,南北皆受其累。
九边防线,庞大的消耗,都将面临考验。
这便是朱允熥始终坚持理智判断的原因。
治国非儿戏,不是简单的恩怨情仇。
国本动摇,又如何治理天下?
妥协是最不得已的选择,也是最痛苦的决定。
面对又一次的警告,马翰与彭英耀选择了沉默。
朱允熥心中腾起一股怒气,他已给足了台阶,甚至准备好给予他们足够的尊严。
此刻,他们仍旧不愿认错屈服。
朱允熥声音不由抬高,厉声喝道。
“莫非你们觉得,区区21具尸骨,就能让本宫放弃彻查河南道?还是说,这楼塌了,你们那些见不得人
的勾当就能瞒天过海?”
发泄过后,他深吸一口气,缓缓吐出。
“茶水污了,自然可以换新的来。但若你们坚持要品前道茶,那本宫……”
夜风渐急。
带起废墟中楼房的残片,发出幽幽哀鸣,宛如深夜里无端的幽灵泣诉。
嘀嗒,嘀嗒……
水珠自朱允熥指间滑落,与地面上的滴水声交织成一片。
扑通。
啪……
茶杯坠地,碎片四散。
朱高炽目光低垂,望着碎瓷,随后看向朱尚炳,默默颔首示意。
朱尚炳面色严峻,微微摆手示意。
二名锦衣卫即刻上前,拖走人群最后、跪倒在地的河南道官员,消失于夜色深处。
“冤枉啊。”
“太孙,臣是清白的……”
黑暗中,悲鸣与哭号交织回荡。
朱允熥面色凝重,拾起第二只沾满尘埃的茶杯。
掌心一翻,茶水点滴洒落。
茶杯再次跌落尘埃。
紧接着,另两名官员被拖入暗夜。
呼冤之声此起彼伏,连绵不绝。
朱允熥连续举杯,复又放手任其碎落,如此循环往复。
近百名河南道官吏匍匐于地,两腿颤抖,汗如雨下,恐惧笼罩心头。
四周唯有被拖走者隐约的哭喊,周遭死寂一片。
未知的命运笼罩着每个人,无人知晓接下来等待他们的是什么。
今晚漫长无尽,黎明仿佛遥不可及。
应天府内。
春回大地,朝廷亦逐渐从冬寒中苏醒,接着治理日渐壮大的大明帝国。
西城江畔的龙湾码头,巨舰频繁启航,穿越松江府外的长江口,分向东北与西南,为大明注入新的活力。
前冬长江两岸罕见的大雪,其影响或隐或现,农田更加泥泞,路途与山体不时出现险情,迫使户部与工部日日进宫,面圣及储君,共谋应对之策。
兵部则紧锣密鼓地筹备洪武28年的边防战役。
北疆烽火连年不熄,南方战事亦频发,即便是身着鲜红官服的官员们,也难得片刻喘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