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五代十国
如果你和萧处楠穿越到了五代十国时期,你们可能会遇到以下一些有趣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特色:
1. **政权更迭**: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你们可能会见证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政权的兴衰更替。
2. **地方割据**:你们可能会遇到像吴、吴越、前蜀、后蜀、闽、南汉、南平(荆南)、楚、南唐、北汉等割据政权,每个政权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文化。
3. **经济中心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逐渐超越北方,你们可能会在江南地区发现繁荣的市场和活跃的商业。
4. **农业发展**:在南方,你们可能会参与到兴修水利、农桑等活动中,体验当时的农业生产。
5. **手工业和商业**:五代十国时期,手工业如纺织、造纸、制茶、晒煮盐等生产有所发展,商业也十分兴盛,你们可以尝试参与当时的手工业生产或商业活动。
6. **文化交流**:你们可能会遇到来自不同地区的文化人士,如诗人、画家、书法家等,体验当时的文化氛围。
7. **法律制度**:五代十国时期的法律制度逐渐演变,你们可能会对当时的法律制度感到好奇,尤其是刑罚的变化。
8. **陶瓷艺术**:五代时期的陶瓷艺术非常发达,你们有机会亲眼看到精美的瓷器制作,甚至亲手尝试制作。
9. **文学作品**:五代十国是词的重要发展时期,你们可能会读到冯延巳、李煜等着名词人的作品,感受当时的文学魅力。
10. **社会生活**:你们可能会体验到当时的社会生活,包括服饰、饮食、居住、交通等方面的变化。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战乱频繁,但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文化多样性的时期。
【注:摘自百度百科:
五代十国(907年—979年) [28]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902年—979年 [1])的合称 [30]。
唐天佑四年(907年),梁王朱温接受唐哀帝“禅让”,建立后梁,定都开封府,占有中国北方大部地区,五代开始。此后相继出现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四个朝代。这五个定都于中原地区的政权,被合称为“五代”。后周显德七年(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接受周恭帝禅让,建立北宋,五代结束。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杨吴、桀燕等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楚、南汉、荆南(南平)、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 [34]。北宋建立后,先后统一了南方尚存的各割据政权,至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北汉灭亡,十国宣告结束。 [51]
五代时期,中原王朝不断更迭,政治形势极不稳定,社会生产基本陷于停滞。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社会生产不同程度地有所发展,尤以长江下游的吴、南唐以及吴越比较显着 [54]。此外,五代十国时期,定难军(西夏前身)割据性增强,静海军(交趾)开始脱离中央统治,这对后来的历史也有重要影响 [65]。
相关星图
查看更多
五代
共5个词条60.3万阅读
后梁
后梁(907年—923年),是五代的第一个朝代。唐天佑四年(907年)四月,梁王朱晃(本名朱温,唐帝赐名朱全忠)受唐哀帝李柷禅让,称帝建国,国号梁,史称后梁,唐朝正式覆灭。后梁先定都开封(今河南开封),后迁都洛阳。梁太祖朱晃原为黄巢部将,助黄巢攻占两京,后因黄巢将败,投降唐朝,被封为宣武军节度使,镇守汴州(今河南开封),于文德元年(888年)灭强敌秦宗权,占据中原,而后又东征山东诸地,称霸中原。于天佑元年(904年)挟唐昭宗迁都洛阳,后弑杀唐昭宗,控制中央。最终于天佑四年(907年)四月受唐哀帝禅让而即位,建立后梁。朱晃最后在乾化二年(912年)六月被次子朱友珪所杀,朱友珪随即又被弟弟朱友贞推翻,后梁经此内乱日趋没落,最终于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十月亡于宿敌唐庄宗李存勖之手。后梁疆域是五代中最小的,北部约以黄河为界,东至大海,南抵秦岭淮河,西至关中,但疆界不稳,战乱频繁。概述图片来源:《中国古代史地图集》
后唐
后唐(923年—936年)是五代十国时期由沙陀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定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传二世四帝,历时一十四年。乾宁三年(896年)河东节度使李克用被封晋王,从此割据河东。天佑四年(907年)朱全忠篡唐,建立后梁,晋国成为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并视梁朝为闰朝,仍奉唐朝正朔。天佑五年(908年)李克用去世,子李存勖即晋王位。天佑二十年(923年)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称帝,改元同光,沿用“唐”国号,升魏州为东京兴唐府。同光元年(923年)李存勖灭后梁,定都洛阳,史称后唐;同年底,岐王李茂贞称臣;同光三年(925年)灭前蜀王衍;天成三年(928年)南平高从诲称臣复称藩镇;长兴元年(930年)南楚马希声称臣复称藩镇;清泰三年(936年)石敬瑭以燕云十六州为代价,借辽兵攻入洛阳,称帝建立后晋,后唐灭亡。后唐疆域广阔,主要控制着中国北方地区,东接海滨,西括陇右、川蜀,北带长城,包括幽云十六州,南越江汉。925年至933年,南方诸国除南吴、南汉外皆奉后唐正朔。930年,后唐控制国土到达极盛;有今豫、鲁、晋、冀、湘、渝诸省,陕、川、鄂之大部,宁、甘、黔各一部分,以及苏、皖淮北等地。后唐同时也是五代十国时期统治疆域最广的朝代。后人云:“五代领域,无盛于此者”、“时梁晋吴蜀四分天下,后唐以一灭二,天下四分已得三分”。概述图片来源:《中国古代史地图集》
后晋
后晋(936年—947年),是五代第三个政权,从后唐清泰三年(936年,契丹天显十一年)十一月石敬瑭受契丹册封为帝,到契丹于后晋开运四年(947年,契丹会同十年)灭后晋,一共经历了两帝,共11年,初定都洛阳,后迁都开封。清泰三年(936年)夏,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勾结契丹,认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父,并以幽云十六州为代价,在契丹扶持下于太原登基称帝,国号为晋,史称后晋。不久攻入洛阳,灭后唐,石敬瑭割地称儿的做法受到许多人的反对,包括他自己过去的亲信。这也为后来后晋的灭亡埋下了隐患。石敬瑭死时,立侄石重贵为继承人。登基后,石重贵决定渐渐脱离对契丹的依附,他首先宣称对耶律德光称孙,但不称臣。天福九年(944年,契丹会同七年)契丹伐晋,双方在澶州(今河南濮阳南)交战,互有胜负。开运二年(945年,契丹会同八年)契丹再次南征,石重贵亲征,再次打败契丹。开运四年(947年,契丹会同十年),契丹第三次南下,后晋重臣杜重威降契丹,后晋主力丧失,石重贵被迫投降,全家被俘虏到契丹,后晋覆灭。后晋亡后,河东节度使北平王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后晋盛时疆域约为今河南、山东两省,山西、陕西的大部,河北、宁夏、湖北、江苏、安徽的一部分。概述图片来源:《中国古代史地图集》
后汉
后汉(947年—950年),五代十国时期五代的第四个朝代,由刘暠(本名刘知远)建立,都城在东京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共历二帝,享国三年。后唐覆灭后,石敬瑭建立后晋,任命刘知远为河东节度使。后晋开运四年(947年,契丹会同十年),契丹灭后晋后占据中原,但因契丹兵在中原烧杀抢掠,大失民心,只好北撤。是年二月,刘知远抓住时机,在太原称帝,仍用晋高祖石敬瑭年号,称天福十二年。是年六月,始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后攻克并定都于汴州。次年(948年,辽天禄二年)正月,刘知远改年号乾佑,改名刘暠,但却于当月病逝,刘暠的次子刘承佑嗣位,即后汉隐帝。乾佑三年(950年,辽天禄四年)李守贞等藩镇发生叛乱,后汉隐帝命郭威征讨,但后汉隐帝猜忌郭威,欲杀之,郭威不得已反叛,后汉隐帝为溃军所杀,后汉就此灭亡。后汉盛时疆域约为今山东、河南两省,山西、陕西的大部,河北、湖北、安徽、江苏的一部分。在辽灭后晋之际,原属后晋的阶、成、秦、凤四州被后蜀夺取,但后汉建立后又从辽手中夺得胜州。
隋·唐五代十国书法家
共23个词条11.9万阅读
释智永
释智永(生卒年不详),本姓王,名法极。会稽(浙江绍兴)人。王右军七世孙,人称“永禅师”。陈、隋间僧侣书法家。妙传家法,为隋唐间学书者宗匠。释智永是陈、隋时期山阴永兴寺的和尚,活动于陈、隋(557年—618年)年间。传说他学书30年,用废的笔头装满五大竹簏,埋在地下,人称其处为“退笔冢”。又因求他字的人太多,以致把木门槛也磨穿了,只能用铸铁将门槛包起来,人称“铁门槛”。智永禅师擅长楷书、草书,能传王羲之的风范。他晚年就曾以当时的识字课《千字文》为内容,用真、草两体写了一千多本,从中挑选最满意的八百本,分送给浙东的各个寺院。直到如今,智永的《千字文》墨迹和刻本还被视为学习书法的范本。释智永最大的贡献,在于把正宗的二王法传授给唐初四大书家之一的虞世南,影响了唐一代书风,他的志向大概也在此。他的传世书迹,最有名的就是《真草千字文》。
虞世南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会稽郡(今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观海卫镇)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虞世南生性沉静,执着好学。历仕陈、隋二代,官拜秘书郎、起居舍人。隋朝灭亡后,依附于夏王窦建德,授黄门侍郎。秦王李世民灭窦建德后,引虞世南为秦王府参军、记室参军、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等共掌文翰,成为“十八学士”之一。贞观年间,历任着作郎、秘书少监、秘书监等职,封永兴县公,故世称“虞永兴”“虞秘监”。他虽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李世民敬重,时称“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贞观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虞世南善书法,曾亲承智永传授,又得王羲之笔法。其笔致圆融遒劲,外柔内刚,沉厚安详,不外露锋芒。后世将他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日本学界称其与欧阳询、褚遂良为“初唐三大家”。其诗作多为应制诗和乐府。此外,虞世南所编的《北堂书钞》,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原有诗文集三十卷,已散失不全。后人辑录有《虞秘监集》 传世。
欧阳询
欧阳询(557年—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县(今湖南省长沙市)人。唐朝大臣、书法家,南朝陈黄门侍郎欧阳纥之子。 隋炀帝时,欧阳询出任太常博士。武德三年(620年),投靠夏王窦建德,授太常卿一职。武德五年(622年),归顺唐高祖李渊,授侍中,累迁银青光禄大夫、给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受封渤海县男,主持编撰《艺文类聚》。贞观十五年去世,时年八十五岁。 欧阳询精通书法,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这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与欧阳通合称“大小欧”。书法于平正中见险绝,号为“欧体”。代表作包括:楷书《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书法论着《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
褚遂良
褚遂良(596年~658年/659年),字登善,杭州钱唐(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唐朝宰相、政治家、书法家,弘文馆学士褚亮之子。出身河南褚氏,博学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时期,追随西秦霸王薛举,担任通事舍人。归顺唐朝后,得到唐太宗重用,历任谏议大夫、黄门侍郎,累迁中书令,执掌朝政大权。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与司空长孙无忌同受遗诏辅政。唐高宗继位后,升任右仆射,册封河南郡公,历任同州刺史、吏部尚书,累迁右仆射,参知政事。反对册立武则天为后,贬为潭州(今长沙)都督。武后掌权后,迁桂州(今桂林)都督,再贬爱州(今越南清化)刺史,卒于任上。神龙革命后追赠右仆射,谥号“文忠”。天宝六载(747年),配享唐高宗庙庭,累赠太尉。褚遂良工于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传世墨迹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
中国历史上政权较动荡的时期
共6个词条10.5万阅读
春秋
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通常用来指中国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春秋时期止于公元前476年(周元王元年),总共295年。一说止于公元前453年,韩、赵、魏灭智氏,一说止于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自东周开始,周朝由强转弱,王室日益衰微,大权旁落,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繁。小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说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春秋中期,出现了一个比较和平的时期,通过公元前546年由14国参加的第二次“弭兵之会”达成协议,战火暂时得以平息。长江流域吴、楚、越三国之间却多次爆发霸权之争。在一些诸侯国的内部,贵族势力强大起来,开始向国君争夺权力。而新兴的诸侯大国,先后取得霸主地位。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手在晋阳打败智氏,其后逐步将晋国进行了瓜分,自己分别建立了国家,就是着名的“三家分晋”。公元前386年齐国田氏取代姜姓成为齐侯,是为“田齐”。于是,七雄并立,互相争霸的时代逐步到来,春秋时期走向了战国时期。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二十四年间,有三十六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之,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次,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余次。鲁国朝王三次,聘周四次。
战国
战国(公元前476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之后的历史时期,列国诸侯争斗激烈的时代。关于战国的起始年份,有多种说法,与春秋在历史上并无明确时间界限,而战国时期结束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终止,战乱持续两百多年。春秋时期经过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公元前453年,韩、赵、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三晋为诸侯;公元前386年,田和列为诸侯,七雄格局正式形成。当时形势是,楚国在南,赵国在北,燕国在东北,齐国在东,秦国在西,韩国、魏国在中间。在这七个大国中,沿黄河流域从西到东的三个大国—秦、魏、齐,具有左右局势的力量。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国灭齐国,统一六国,标志着战国时代的结束。战国时期中国人口大约在两千万以上,前249年战国七国面积合计为218万平方公里。战国是中国农业、纺织业、思想、科技、军事和政治发展的黄金时期。与此同时,图强求存的各诸侯国展开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变法和改革,如吴起、商鞅的变法图强,而在兼并战争过程中,如张仪、苏秦的纵横捭阖,廉颇、李牧的战场争锋,春申君、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的政治斡旋,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成语和典故。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正经历着君主专制社会取代分封制社会的划时代的变革。
三国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时期。包括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190年,汉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崩溃,军阀四起,天下大乱。曹操先后击败吕布、袁术、袁绍等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208年的赤壁之战中,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220年,曹丕迫使汉献帝禅让帝位,定都洛阳,国号“魏”,汉朝正式结束。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249年的高平陵之变后,曹魏的实权逐渐被司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泰始元年十二月丙寅日(266年2月8日),曹魏权臣司马炎迫使魏元帝禅让帝位,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曹魏灭亡。咸宁五年(279年)至太康元年(280年),晋武帝司马炎大举伐吴,东吴灭亡,西晋统一全国。曹魏重视农业生产,除民屯和军屯外,当时还有为数众多的自耕农。东吴在孙权统治时期,经济有显着发展,推行了屯田制度,并分为民屯、军屯,屯田和水利建设使江南地区的耕地面积显着增加,加上北方人口的大量涌入,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蜀汉的盐、铁、织锦业最为发达。所产蜀锦驰名全国,远销吴、魏。
十六国
十六国(304年—43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该时期自304年李雄和刘渊分别在汉地巴蜀建立成国(成汉)、在中原建立汉赵(前赵)时起,至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北凉,统一北方为止。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胡人内迁,导致了五胡乱华、西晋灭亡。在十六国期间,前秦宣昭帝苻坚一度统一北方、西域、巴蜀等地,周边六十二国皆来朝拜,自此前秦成为十六国中最强大的国家。但是前秦在南征东晋时,于淝水之战中遭遇惨败。其后羌族、鲜卑族、丁零族等在关东及关中地区叛变,加上东晋的北伐,前秦全面崩溃,北方再度陷入混乱。北魏建立之后,经过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拓跋嗣及太武帝拓跋焘的经营,最后于439年统一北方,进入南北朝时期。东晋十六国时期,汉地江南、荆湘地区由东晋控制,而汉地北部和西南部则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国家。其中的前凉、成汉、前赵、后赵、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十六个国家实力强劲,“十六国”之称源出于北魏史学家崔鸿所撰的《十六国春秋》:“五凉、四燕、三秦、二赵,并成、夏为十六。”范围大致上涵盖汉地中部、东部、西南部、西部,最远可达漠北及西域。十六国诸政权中,后赵、前秦、前燕、后燕、后秦都曾占据过北方的大部分疆域,后赵基本统一北方,而前秦统一了整个北方与西域,不过时间都很短暂。在这百年间,北方战乱基本上没有停息。
五代宋初的诗文作品
共79个词条2219阅读
南乡子·画舸停桡
《南乡子·画舸停桡》是五代宋初词人欧阳炯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以简练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画出船上游人和岸上少女搭话的情景,把少女那天真烂漫、自由活泼的神情,表现得异常真切,并将画舫、槿篱、横桥、笆蕉林组成一系列连续的画面,描绘出南国风光的自然美与社会生活美。此词清新自然,别具风采,给人以艺术享受与启迪。
风流子·楼倚长衢欲暮
《风流子·楼倚长衢欲暮》是五代词人孙光宪的作品。该词是一首小令,共三十四字,词中抒发了男子对姑娘的倾慕之情。
和萧郎中小雪日作
《和萧郎中小雪日作》是五代宋初诗人徐铉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出自《全宋诗》。
立秋后一日与朱舍人同直
《立秋后一日与朱舍人同直》是五代宋初诗人徐铉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中国历史时期及朝代
共25个词条352.7万阅读
夏朝
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
商朝
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周朝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
秦朝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中文名
五代十国
外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