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 乱七八糟的哦

【不过,就以坚持29年和收回皇帝权力这两件事,并不足以证明刘禅有多么高的能力。

毕竟司马懿在发动了臭名昭着的高平陵之变后,曹魏的内部就非常的不稳定,还是有很多人不服的,比如着名的淮南三叛之类的事情。

同时,在东北,西北的边境也是时常有叛乱发生,另外还有东吴方面承担的火力。

至于刘禅收回权力的问题,我想到了一个现象,就是很多的创业团队在发展阶段,其内部都还是非常团结的,毕竟这个时候的外部压力太大,要是这时候内部干了起来,那不得直接完蛋?

所以,魏国出了司马懿这样的货色,还能挡得住蜀汉和东吴,要是蜀汉这个最为弱小的政权出现了类似的情况,怕不是直接就没了?

当然,说这个并不是要去否定蜀汉内部的君臣相和的美谈,而是适当的外部压力,的确有利于内部的团结。

那么,咱们来看看刘禅在接下来的执政生涯,又做过哪些事情呢。

首先,是蒋琬时期。

作为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蒋琬依旧按照诸葛亮定下的大方针在执政。

但是在某些方面,蒋琬也做出了调整。

比如诸葛亮时期,一共发动了五次北伐,所以在诸葛亮时期,叫做无岁不征。

有些人就经常以此说诸葛亮是穷兵黩武,耗光了蜀汉的国力。

但是,实际上,诸葛亮虽然多次兴兵北伐,但其搞经济民生也很有一套,所以倒是也能支持这样频繁的动武。

而如果站在当时的蜀汉的角度来看,诸葛亮似乎也必须北伐。

要是三国都各自关起门来发展,等发展好了,再出来一波硬钢,那蜀汉肯定是第一个先出局的。

没办法,蜀汉的底蕴是三国里最差的,拼发展根本拼不过魏国。

如果能够拿下关中,并且守住,或许才能跟魏国拼发展,虽然这个时候的关中已经很破烂了。

蒋琬则是侧重以“以安民为本”,至于北伐,大概就是有机会就搞,没机会就等着吧。

所以,在蒋琬执政的时期,蜀汉的经济发展迅速,民生安定,国力日渐增强。

蒋琬之后,费祎执政,则是更加侧重民生,而基本快要放弃北伐了。

不过,在费祎执政的期间,蜀汉还有个姜维,他倒是一个坚定的北伐派。

但是,他本是魏国投降过来的,又没有诸葛亮那样的威望。

在费祎执政期间,虽然他主要负责军事,但是每次他想要举大军伐魏的时候,费祎总是会阻止他。

费祎说:“我们不如丞相太多了,他都没能搞定中原,我们怎么搞得定呢?还不如安心发展民生,积蓄国力,等以后有了大才,这些事交给他们去完成吧。”

等到费祎没了,姜维虽然独掌军事大权,成为了蜀汉集团的二号人物,但实际上他的处境,比费祎在的时候还要不如一些。

现在,一些学者经过研究后认为,这是因为蜀汉内部的政治集团在互相角力的结果。

按照这些学者的说法,在蜀汉的内部大概可以分为五个派系。

分别荆州派,东州派,宗室,河北派,徐州派。

其中到蜀汉立国之后,主要就是荆州派和东州派在竞争了。

一些学者认为,东州派因为是属于本土的,所以在蜀汉北伐的事情并不是十分的上心,反正谁来统治都一样。

而荆州派因为是外来户,而且荆州也丢了,要想站稳脚跟,就只能不断北伐。

诸葛亮在的时候,自然是荆州派最强,而且凭借他的能力和威望,能够调和平衡各个派系,一起支持他北伐。

但是诸葛亮之后的人,没有了这样的威望和能力,使得东州派逐渐做大,这么一来,蜀汉在面对北伐的态度上,自然就逐渐的变得保守起来。

这就有点类似于当年曹操南下准备一统天下之时,东吴孙权那边很多本地士族都觉得应该投降一样。

而姜维,哪个派系都不是,他是个更加后来的投降过来的人,自然,支持他的人就更少了。

具体,我们来看看这个期间的一些大的事情的发展。

...

公元238年,辽东公孙渊叛乱,自立为燕王,魏明帝曹叡派司马懿领兵征讨。

刘禅在得知这件事之后,下令让蒋琬开府治事,准备随时联合东吴进攻曹魏。

蒋琬坐镇了汉中六年,但是并没有跟曹魏打起来。

在其中,242年的时候,蒋琬造大船准备顺着汉水去拿下上庸三郡。

但当时蜀汉朝廷内部很多大臣都认为,顺水而下,出兵倒是很轻松,但要是输了呢?逃都没地方逃。

于是刘禅就派了费祎,姜维去劝说蒋琬。

蒋琬只能放弃了这次计划,并上书建议刘禅任命姜维为凉州刺史,去拉拢那些羌胡人,等到以后有机会的时候,就可以一起攻打魏国。

244年,蒋琬病重,辞职,费祎开始全面接替蒋琬的职责。

246年,被称之为蜀汉四相的蒋琬和侍中董允都去世了。

着名的蜀汉宦官黄皓开始撅起了。

董允在的时候,经常斥责仅仅是个黄门丞的黄皓,这时的黄皓只能夹着尾巴做人。

但是随着蒋琬和董允的去世,费祎的威望相对于蒋琬,又要弱上一点了。

这时候,对于刘禅的制约自然更小了一些。

而接替董允的侍中陈祗则是一个阿谀奉承之人,他上台之后,就极力拉拢黄皓,和黄皓是一内一外,互相勾结,使得黄皓逐渐开始做大了。

247年,费祎和姜维一起共录尚书事,姜维自然是主要负责北伐的,他的志向也是在此。

实际上,从238年开始,姜维就开始了他九次北伐的艰难之路,只不过,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姜维的九次北伐,规模都不是很大,和魏国之间也是互有胜负。

就比如姜维经常想要兴大兵北伐,费祎就对他说:“我等不如丞相太多了,还不如”

249年,魏国发生了臭名昭着的高平陵之变,并且司马懿转头就像狗吃粪一样,将洛水之誓给吃了,诛灭了曹爽三族。

夏侯渊的次子夏侯霸担心司马懿弄他,跑路去了蜀汉。

刘禅得知消息之后,立马派人去接应了夏侯霸,当见到夏侯霸的时候,他就说:“你爹当年是战死沙场的,不是我先人亲手杀的。”

接着,他又指着自己的儿子说:“这也是你们夏侯家的后人。”

252年,费祎被批准开府,但是很快,253年,费祎就在宴会上被投降过来的魏国人郭修突然暴起,一刀扎成重伤,几天后就死了。

这件事,在此前张嶷还曾提醒过,他对费祎说:“你太过于信任那些新投降过来的人了,对他们毫无防备,当年的名将岑彭、来歙不就是被刺客杀死的吗?”只可惜,费祎没听,真的就栽到了这件事上。

费祎死后,姜维掌握了蜀国的军事大权,他终于可以开始大展拳脚的北伐了。

三月,诸葛亮的侄子,吴国的诸葛恪带着20万大军进攻魏国,姜维这边也是立马出兵数万。

只不过,这一次,姜维依旧是无功而返。

254年,姜维被加督中外军事。

256年,姜维升大将军。

姜维一直心系北伐,总是在找机会出兵,但是魏国那边的郭淮,邓艾等人,那也是当世名将。

双方这样来来回回,互有胜互,因此姜维北伐一直没有什么实际性的进展。

而此时,虽然姜维已经成为了名义上的蜀汉二号人物,但是因为他常年在外,所以在朝廷内部,则是陈袛和黄皓的天下。

特别是在257年(或258年时),中散大夫谯周,看着姜维连连北伐,却徒劳无功,而使得民生凋敝。

于是这个谯周就跟陈袛就北伐的事情争论了起来,结果谯周没争过,回去了就越想越气,于是写下了一篇《仇国论》。

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就是曹魏是大国,蜀汉是小国。

小国怎么打的赢大国呢?

小国就应该学周文王,勾践那样,注重民生,发展实力。

只有等到大国主动犯错的时候,再趁势而动。

若是小国到处打仗,这就是在自取灭亡。

当初刘邦和项羽定下鸿沟之约,转头就把盟约吃了,追着项羽就开打,但那个时候是天下大乱的时候,楚国本身的问题就很多,所以汉高祖能得天下。

现在曹魏和蜀汉都已经立国三十多年了,内部都已经趋于稳定了,所以这个时候,想要靠着打赢几仗就有什么作用?

可以说,这一篇《仇国论》对蜀汉当时的人心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这使得蜀汉内部反对北伐的思想也是越来越多了。

而后来,当邓艾偷渡阴平,奇袭成都的时候,也是谯周力劝刘禅直接开门投降的。

据说,当初刘备兵临成都城下的时候,也是他劝的刘璋开门投降。

所以,在历史上,这个谯周在历史上的名声不好,历朝历代的正统儒家学者,都对其持强烈批判的态度,认为他这是在为投降派找借口。

那么各位觉得呢?】

...

“觉得啥?直接拖出去砍了呗!”汉武帝冷哼了一声。

...

“砍了砍了,留着这样的人做什么?”汉高祖刘邦也是很生气的说道。

...

蜀汉,昭烈帝时空:“等回去就砍了他,可恶至极!”

...

宋朝,真宗时空,宋真宗道:“可是蜀汉打也打不过,不打也不行,那到底该怎么办呢?”

...

南宋,宋度宗时空,宋度宗道:“丞相,这个,这个,这个感觉和咱们现在很像啊,该怎么办啊?”

....

“确实是投降派,没啥好说的。”朱元璋冷冷道。

...

蜀汉,后主时空,刘禅很是纠结的说道:“相父,朕怎么感觉他说的好像有些道理...”

诸葛亮脸色一变,道:“陛下,您切不可有如此想法啊,这谯周看似说的有道理,其实是在偷换概念,他人呢?去把他带过来!”

...

【说真的,我个人觉得他这篇文章,貌似说得也没啥问题,但总感觉哪里好像不对。

特别是,这家伙最后的一句话:“若乃奇变纵横,出入无间,冲波截辙,超谷越山,不由舟揖而济盟津者,我愚子也,实所不及。”

我怎么感觉这句话像是在嘲讽一样呢。

意思是不是这样的:你要是有飞天遁地的本事,那当我没说?

我仔细的想了一下,大概想明白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要看站在什么角度去看这个事情了。

如果是站在一个后世人的角度,这魏蜀吴三国就是在内耗,耗得天下百姓十去七八,使得我华夏实力大幅度被削弱,最后出现了五胡乱华的事情。

但是如果站在蜀汉的角度,那问题就特别大了。

又或者说,换个说法,假设这个背景换到当年的抗倭战争之中,我们面对着强大的工业倭国?

感觉,这样就好理解一些了。

清初的评论家毛宗岗说:

谯周这话,不过就是在拿成败结果说事而已,他怎么不敢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说?而只敢在姜维北伐的时候说,因为诸葛亮只要一句“非所逆睹”就能反驳他。

也就是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所说的:“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毛宗岗说:要是人人都明哲保身,那还有谁会竭力忠诚呢?要是人人都等待天命,那谁来尽人事呢?所以,但凡后来立志报效国家的人,都只喜欢读《出师表》,而讨厌《仇国伦》。

到此,我总算明白了,为什么觉得有些不对了,大概这就是当代网友们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思想?

这些利己主义的言论,往往也是听上去很有道理,但总又觉得有问题。

确实,如果结合当时蜀汉的政治背景,似乎就容易明白谯周这番言论的意思了。

而他的言论也的确是造成了益州本土派(东州派)的躺平。

确实啊,华夏的历史上,有着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为了自己的理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前赴后继。

虽然有的人失败了,但他们的精神传承了下来,激励着后面的人,或许后面的人就成功了呢。

倘若每个人都是一句,既然打不赢,那就直接投,既然做不了,那就直接躺。

要是这样,何来未来呢?】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